熬下来的马拉松,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的坚持有意义吗?
马拉松的全程为42195公里,要顺利完成这项挑战并非易事,需要强大的心肺能力与肌肉力量。若没有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,切勿轻易挑战。对于那些经常参与马拉松的人来说,后半程常常会看到许多选手面露痛苦,拖着疲惫的身体一瘸一拐地继续前行。尽管他们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,但后半程多是忍耐之旅,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困扰。那么,以这种方式完成马拉松,是否真的有意义呢?
什么叫顺利完成马拉松?我的理解是,能够在整个过程中持续跑动,而不是停下走路,且过程中的痛苦感不至于过于强烈,跑姿保持良好。如果能维持不掉速,甚至跑出负分割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如果在比赛中遇到撞墙、抽筋等情况,只能走走停停,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,或是在能力上还需提升。
我们通常强调对马拉松的敬畏之心,想要完赛就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,而非盲目参赛。如果在后半程中感到无法继续,是否有必要固执地咬牙坚持呢?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经历于2014年的厦门马拉松。当时我仅在10月份开始训练,到了1月初便参与了全马,只训练了两个月,最长跑了16公里。前半程虽然感觉良好,但30公里后各种疼痛接踵而至,膝盖与脚底板都开始疼痛。为了完成比赛,我不断忍耐,一路走走停停。在40公里时,膝盖的疼痛几乎让我崩溃,尽管如此,我最终还是在朋友的鼓励下坚持完成了比赛,时间为5小时19分。这段艰难的经历,让我至今难以忘怀,赛后更是遭受髂胫束综合症的折磨长达两个月。
为了面子而坚持,实在没有必要。长时间的忍耐对身体造成伤害,仅仅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展示,这种做法得不偿失。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、高强度的运动,对身体各系统的要求极高。如果身体发出疲惫和不适的信号,却仍强行挑战,将极有可能造成肌肉拉伤、关节磨损等严重后果。如果现在的我再体验一次马拉松,肯定不会选择忍耐,而是会冷静地选择乘坐接驳车。
与其痛苦地完成比赛,不如好好训练,待能力上升后再去参赛。宁愿选择在赛程中弃赛,回家认真训练,过一段时间再来参赛也更为妥当。毕竟马拉松的比赛数量众多,而身体只有一副,受伤只能自担。通过这次马拉松的经历,可以认真反思自己的跑步策略与能力,找到不足并予以强化,才能顺利且无伤地完成整场马拉松,这才是真正的享受。
能够完成马拉松全程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,无论是以跑步还是走路的方式,都需要极强的意志力与体能。然而,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,忍耐地完成比赛,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。从社会层面看,那些经历痛苦依然坚持的跑者,可能会给新手带来错误的信号,使他们误以为只需毅力就能完成马拉松,而忽略了身体状况与科学训练的重要性。
最后,对于马拉松要抱有敬畏之心,进行科学、刻苦的训练,提升自身能力,以便能够在平稳的状态下完成比赛,而不是痛苦地熬过这42195公里。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,愿我们都能在运动中找到乐趣与平和。
发表评论